思考AI理解业务:顺应技术潮,找到不可替代的生态位
一个朋友说他们引进了一套AI运维系统。原本需要3个人轮班的监控岗位,现在一个AI助手就搞定了——7×24小时不休息,故障响应速度还比人快10倍。
他苦笑着跟我说:“当年引以为豪的Shell脚本,在AI面前就像算盘遇上了计算器。”
这不是个例。根据Gartner最新报告,2025年,超过75%的大型企业将采用AI驱动的IT运维平台。传统运维岗位正以每年20%的速度消失。
【第一批被淘汰的】:还在做重复性工作的运维
那些每天盯监控、跑脚本、改配置的运维兄弟们,你们真的危险了。
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:凌晨3点,运维小哥被告警电话吵醒,爬起来处理故障。而现在呢?AI运维系统能在故障发生前15分钟就预测到异常,自动触发修复流程,连告警都不需要发。
展开剩余76%更残酷的是,AI不只是替代了夜班,它正在重新定义什么叫“运维能力”:
- 传统运维:会写Shell脚本就是高手
- AI时代:不懂机器学习连门槛都摸不到
一位腾讯的运维主管直言:“我们今年校招,已经不看你会多少Linux命令了,而是看你懂不懂AIOps。”
> 当你还在背命令的时候,AI已经在自主编写运维脚本了。
【第二批被淘汰的】:只会用工具不会造工具的运维
运维工具从来都不缺,缺的是懂业务、会创新的运维架构师。
我认识一个在大厂的运维工程师,去年他做了一件事:把团队50%的日常工作都交给了AI。不是买了什么现成的产品,而是基于开源框架,针对业务场景训练了专属的AI运维助手。
结果呢?团队规模没变,但管理的服务器数量翻了3倍。他跟我说:“以前我们是运维工程师,现在我们是AI训练师。”
在运维技术领域,竞争的焦点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升级和转变。
这就是差距。当别人还在纠结用Ansible还是Puppet的时候,头部玩家已经在思考:
- 如何让AI理解业务逻辑?
- 怎样设计自适应的故障恢复策略?
- 什么样的运维数据最有训练价值?
工具只是工具,创造工具的能力才是护城河。
【最后被淘汰的】:懂AI又懂业务的智能运维架构师
残酷的事实是,80%的运维正在被淘汰,但剩下的20%却比以前更值钱了。
为什么?因为AI需要“老师”。
某互联网大厂的智能运维负责人年薪已经突破150万,他的核心价值不是会用AI工具,而是:
- 能把20年的运维经验“翻译”成AI能理解的模型
- 知道哪些场景AI搞不定,需要人类智慧介入
- 会设计人机协同的运维体系架构
他告诉我一句话,我印象特别深:“AI淘汰的不是运维这个职业,而是那些把自己活成工具的运维。”
勤源科技的全链路智能运维体系,已经能够:
- 构建FinOps成本运营中心
- 实时调整资源配置,成本降低40%
- 预测业务增长趋势,提前扩容
- 智能定位代码级故障,开发运维一体化
《道德经》里有句话: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。”
运维的本质从来都不是和机器较劲,而是顺应技术潮流,找到自己的生态位。那些被AI淘汰的,不是输给了技术,而是输给了不愿改变的自己。
> 选择很简单:要么成为管理AI的人,要么成为被AI替代的人。
你,选好了吗?
发布于:江苏省弘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